【员工动态】【陕西日报】刘建伟: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日期:2024-04-03
点击数:
来源: 陕西日报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先进生产力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意蕴和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属性。与以往生产力形态相比,新质生产力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体现了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驱动,按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原则调控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能力。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创新理念、技术、制度,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的系统,而这一系统又包含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之中。其中,自然生态系统是基础,它关乎劳动者的生产生活条件、生活质量以及工作态度,决定着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生成、品质和可持续利用情况,影响着生产关系的形式和生产力发展的质量。保护自然生态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正确处理自然资源稀缺性和人类需求无限性的矛盾,推动自然资源向自然资本的创造性转化,持续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生态服务能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创建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创建现代绿色产业体系是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其核心是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耦合优化。具体而言,巩固发展食品回收和现代农业、新能源汽车、光伏、生态康养等战略性新兴绿色产业,创新自然资源、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配置方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打造绿色环保产业集群;谋划布局涉及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智慧环保、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的战略性绿色产业,打造示范性生态产业园区和企业,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化转型,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先进适用和通用技术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降低全链条能耗物耗,实现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造纸、印染等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最终通过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气候友好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建立数字智能技术支撑系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之所以“新”的关键,绿色发展则是新质生产力“质”的锚点,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促进数字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全面释放数字智能技术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的凝聚、简化、叠加、倍增效应。运用数字模拟、基因算法、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智能手段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更多使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以替代自然资源、能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减少自然资源的投入和消耗。发挥数字技术的高链接性和强渗透性作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技术重构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和生产流程,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可能地循环利用生产和消费副产品。建设适应智慧管理和绿色发展要求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数据互联、融合、共享,促进绿色发展和产业布局决策、生态环境治理和监管、生态安全预警和防范的科学化、精细化、高效化。
创建完备高效的制度保障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科技创新激活生产力各要素活力,以制度创新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具体而言,建立上下联动、左右贯通、一体推进的各部门、各领域、各主体协同推进机制,推动治理范式由条块化、碎片化向系统化、协同化转变;建立健全有助于绿色产业发展、绿色消费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探索区域性环保建设项目金融支持模式;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制度规则,实行统一行业核算标准、统一监管规则、统一交易结算、统一配额分配;积极构建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全球合作交流机制,打通国内国外市场,链接世界范围内的创新资源和要素,打造绿色生产力发展的中国样本。(作者 刘建伟 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来源:陕西日报2024年4月2日05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