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为学校题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70周年座谈会。作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西电是培养共和国红色通信人才的摇篮。70年来,学校本色不变、初心不改,始终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共发展,不断完善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让红色电波永不消逝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血液中流淌着红色基因的大学。1931年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在瑞金成立,学校以缴获的半部电台为教具开始了光辉的办学历程。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里主人公李侠的原型,就是在瑞金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第二期电讯班学习无线电技术的李白,而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就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
长征开始后,学校跟随中央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在长征路上办学;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学校在延安办学;在解放战争中,学校又紧紧跟随解放军胜利的脚步,先后转战河北获鹿、张家口。1958年,为推动国防事业的发展和支持大西北建设,学校广大师生又打起背包、登上军列,唱着军歌一路西进,从张家口西迁至西安。
虽几经搬迁,条件艰苦,西电仍为党和人民军队培养了大批通信技术人才,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取得了一个个技术突破。一路走来,爱国情怀一直激励着一代代西电人,成就着一代代西电人,爱国主义是西电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支柱。从研制第一台气象雷达、第一套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第一台毫米波通信机、第一套三坐标相控阵雷达等全国多个第一,到牵头承担“973”“863”等多个重大项目,再到参与预警机、探月工程、中国天眼FAST、航母雷达等多项重大工程,展现了西电人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使命担当。
“70年来,学校对毛泽东同志题词精神的践行,是西电人对党忠诚、听党指挥,正确处理好‘大家’‘小家’关系的真实写照;是西电人勇于担当、敢闯敢拼,怀着崇高使命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的集中展示;是西电人自强不息、爱国为民,在人才培养中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最佳注释。”西电党委书记查显友说。
就如西电许多老教授所说的那样,学校经历过长征精神的洗礼、延安精神的滋润,红色基因是西电最鲜明的特点,是西电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前进动力。
红色筑梦 青年学子大有可为
12月7日,在西电举行了一场“红色·信息化·思政课”的研讨,来自省内外从事思政课教学研究的上百位学者,立足信息化技术前沿,就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等议题进行了交流。这是西电聚焦立德树人,立足自身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和历久弥新的红色文化,守好思政课程主阵地的又一举措。
此前,西电举行的第四届“三好三有”研究生导学团队评选不仅在校内反响热烈,更成为高校研究生开展思政工作的品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自2016年起,以“师德师风好、师生关系好、培养模式好,有先进文化、有出色管理、有突出业绩”的“三好三有”为标准,以导学团队为载体,创新开展研究生思政工作,构建了以团队文化建设为主线,以导学团队评选、示范基地建设和创新港培育为核心,三级递进的“三好三有”育人体系。
评选活动当天,能够容纳450余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过道上都挤满了人。各团队师生同台演绎、热情展示,并在提问环节同评委们积极互动,将现场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各团队以日常科研和生活场景为原型,以歌曲、朗诵、快板和情景剧等艺术形式为载体,生动展示同学们的精神风貌。
“这个活动创新突破了科学研究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难题;突破了导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难题;突破了研究生思政教育针对性、亲和力不足的难题。”这是专家对“三好三有”活动的评价。
“三好三有”研究生导学团队评选工作在西电师生中同样反响热烈。分子影像与转化医学团队负责人王忠良教授表示:“学校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凝练文化、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参加 ‘三好三有’评选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提升团队文化建设水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拥有了更强的团队凝聚力。”
赛博长安团队博士生李佳旻表示:“在准备答辩和风采展示的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在科研上不断突破创新,为建设网络安全强国事业作贡献。”
打造思政“金课”
怎样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红色文化,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教育引导青年员工培养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近年来,西电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上不断探索创新,出台了《关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打造贯通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开创螺旋式上升的梯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格局。
近年来,西电着力打造博士研究生思政“金课”,创建了“首席教授+课程负责人”制度,聘请鼎盛游戏平台经理李刚担任“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首席教授,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陈鹏联副教授担任课程组组长,确立了“一个核心、两个贯穿、三个结合”的教学理念。“一个核心”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两个贯穿”即贯穿西电红色基因,讲好西电故事,提高课程的政治站位;贯穿信息科技优势,渗透科技伦理,提高课程育人的针对性。“三个结合”即政理、学理和事理相结合,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结合,教师主导、员工主体和师生深层互动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课题组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了名师引领、以研促教、专题讲授、公开示范4个环节协同发力的“四位一体”研究型教学模式,实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受到员工欢迎。
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王彬说:“通过‘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学习,最大的收获就是掌握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来指导自己认识世界、开展科研创新的能力。”经济与管理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申宇琛认为:“这门课程专题设计、逻辑安排、讲授方法等都很到位,学习这门课不仅使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了新的认识,还启发了我对科研产生了新的思考。”(本报记者 吕扬)
来源:陕西日报2019年12月11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