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赵常兴)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说,“‘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
在本学期概论课程教学中,我们探索将“四史”学习融入概论教学,从“大思政课”中汲取智慧,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链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书本与社会的融合,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从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既深入挖掘可歌可泣的恢宏历史,把“大思政课”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也力求准确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大思政课”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还瞄准波澜壮阔的发展蓝图,把“大思政课”与“十四五”规划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员工在回望历史、观照现实、开创未来中成长成才,早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而充分发挥“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作用。
我们尝试将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热点新闻等积极、有效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引导员工在历史视野中感悟中国、在世界格局中认识中国、在民族复兴中勇担使命,从而激发员工为国奉献的爱国热情、夯实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信念、形成助力民族复兴的共振。
案例一铭记英雄OR 愚人节?
【教师导语】说到4月1日,员工脱口而出“愚人节”,但中国青年更应铭记“王伟”“81192”;在我们享受和平安宁的同时,要深知和平的来之不易;既要感恩英雄、铭记英雄,也应为我们的崛起而骄傲。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定维护自己的国家主权与核心利益。
【员工感悟】“81192”不仅仅是一串数字,一架战机,更是这个国家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少年强,则中国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仍需谨记前辈们的隐忍、疼痛与牺牲,更需要明白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份责任和重担,我们是见证者,更是筑梦人。
——电子工程学院 晋小川
【员工感悟】“81192收到,我已无法返航,你们继续前进”!20年前的4月1日,在中国历史上被赋予独特含义。20年来我们忍辱负重,自力更生,坚持奋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终于逐步掌握核心技术,自信屹立于世界舞台。“81192”,是战机的“编号”,是海空卫士的“代号”,更是警示后辈勿忘英雄,继续前进的“暗号”。吾辈铭记,则英雄不悔!
——人文学院田姝琦
案例二 寒门再难出贵子?
【教师导语】4月18日,一篇中科院博士“致谢”点燃了公众舆论,引发了员工热议,从思政课视角,应引导员工看到这篇“致谢”折射的知识之光、教育之光、奋斗之光、感恩之光。对于“阶层固化”“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质疑,通过调查予以回应。针对本校2623名员工的调查问卷显示,受调查的本科、硕士、博士在高考前生源地为乡村的占比分别达到28.65%、46.54%和40.23%,同时也不能忽略近些年我国城镇化率大幅度提高的社会背景。
【员工感悟】这位博士前半生可谓经历了许多苦难,但其仍然想着如何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经历如此穷苦的环境下却还有着为他人着想的这种无私品质,着实让人不得不敬佩。此外,温暖的人情味可以帮助我们战胜艰苦的环境。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帮助他人。
——通信工程学院 杜刘思扬
【员工感悟】读到中科院博士的致谢,我们的第一反应竟然是震惊。是的,我们对他童年的境遇觉得不可思议。只有在艺术作品才会出现的“苦难大杂烩”竟然在现实中确有其人其事。那个时代老生常谈的苦难,我们很少经历过,甚至不曾听闻过。因为我们在前进。改革开放40余年,中华大地早已焕然一新。虽然今非昔比,但过去的苦与难,始终告诫着我们一切的来之不易。
——机电工程学院 燕鑫源
案例三 多难兴邦 共克时艰
【教师导语】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13周年。对于我,那场灾难仿佛就在昨天,就发生在我所站立的教学楼;但对于当年尚处小学二年级的员工印象并不深刻。通过图文展示和介绍自己拜访地震灾区的现场感受,让员工能够感受到面临重大灾难时,我们的国家、政党和人民是如何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从党和国家领导亲临一线坐镇指挥到“15勇士盲跳”,从自发救灾的山东农民救援队到数十个对口援建指挥部,从明星到百姓,演绎了一场万众一心、感天动地的“大爱”。从汶川地震到抗击新冠疫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彰显越来越充分。
【员工感悟】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充分体现了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有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将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全力守护人民安全的人民军队、自发参与(支持)抗震救灾的亿万群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家国情怀……我觉得这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独有的,也是其他国家鲜有做到的。
——通信工程学院 徐秋实
【员工感悟】“5•12地震”已经过去了13年,同样的自然灾害,我们又碰到了一场覆盖全球的瘟疫——新冠肺炎。在中国这个全国一盘棋的国家,因其制度优势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我们可以看到,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全国统筹,命令从中央快速传达到地方,建立灾后救援;火神山雷神山的快速建设……中国速度背后反映的是强大的社会动员力,而这背后是我们的社会制度作为支撑。
——通信工程学院 刘晏池
案例四 大国工匠 西电骄傲
【教师导语】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天问一号的总设计师张荣桥,1988年毕业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而且西电的技术团队同样参与了“天问一号”重大项目。除了天问一号,还有嫦娥五号的总设计师杨孟飞、天宫一号国际空间站的总设计师杨宏等,都是我校员工。西电员工的身影不断出现在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中,充分体现了我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学宗旨,体现了“立德树人”总任务的落实,充分回答了西电“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展现了西电面向国家需求、服务国家战略的优良传统。
【员工感悟】我国航天科技再次实现实质性的巨大突破,我们青年人深感自豪,向往自己参与其中,把自己的光和热投入到这种伟大的事业中。再过十几年我们将会接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未来的长征是我们青年人的,我们定不负众望、全力以赴。
——人工智能学院 潘林杰
【员工感悟】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将再次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这对中国和世界都是一件好事,对维系世界和平更是一件好事!只有中国有发言权了,才能在国际上为弱势国家发声,才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多贡献!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为祖国骄傲是肯定的;而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我们,更应把握当下、力求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尽绵薄之力才是!
——通信工程学院马琛皙
【员工感悟】中国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表面上是中国乃至人类航天事业的又一巨大进步,实质上是为我国在科技最前沿领域与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国家霸权的又一制衡,不可避免的会遭受西方部分主流媒体和所谓“政客”的嫉妒与攻击。作为青年员工,我们首先应当为国家航天事业的伟大发展成就感到自豪,其次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外部反华势力致力于抹黑中国、颠倒黑白的丑恶嘴脸,坚定自身对于党和国家的信任和拥护,树立理想、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建设好一个美丽强大的中国,用实际行动给“有心者”以狠狠的耳光。
——人工智能学院 陈娄阳
【员工感悟】每一个西电青年心中都有信仰。每每看到前辈为国做出贡献的时候我们都与有荣焉,心中都存在着一个憧憬:几十年后站在那里的会是我,会是我身边的同学,我们也能为国家更加强大而添砖加瓦。热血可能是一时激励起来的,但信仰却会永远存在我们心中。
——人工智能学院李佳宁